在线测试
高考解析
课外拓展
课件下载



  
重力弹力摩擦力

主讲:李超

一周强化

一、一周知识概述

  本周学习常见的三种力,要理解力、重力、弹力、摩擦力的概念,会画力的图示,会分析物体所受弹力、摩擦力的方向,会确定规则物体的重心的位置,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。

二、重难点知识讲解

(一)力

1、力的定义: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。

2、力的三要素: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,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。

3、力的图示与示意图

  力的图示与示意图是有区别的,力的图示中要严格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,而在力的示意图中只需要画出力的方向,表示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。

  在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,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,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。

(二)重力

1、重力的大小:G=mg

2、重力的方向:竖直向下

3、重心:

  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,也可能在物体外。重心跟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,随质量分布的位置的不同,重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。质量分布均匀,形状规则的物体,重心在其几何中心。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位置。

(三)弹力

1、产生的条件:物体产生弹力必须具备的条件是:两个物体有接触,而且在接触处两物体产生弹性形变。

2、弹力的方向的确定: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。

  具体判断弹力的方向有以下几种情况:

  由于高中物理中的力基本上是平面上的力,故力的所示平面上均用有向线段来表示。下面对图所示的各种情况进行说明:

  (a)图和(b)图是面与面相接触,物A所受到的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。

  (c)图和(d)图是圆弧(或球面)与平面接触,柱体(或球体)所受到平面的弹力过弧面(或球面)和平面接触点垂直并指出向圆心(或球心);弧面与弧面(或球面与球面 )接触处的弹力一定通过两弧面的圆心(或球心)和接触点,即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线(实际是切平面)并指向圆心(或球心)。

  (e)图与(f)图是两杆所受到的弹力方向。点线接触(如两图中的两个A点)、点面接触(如图中的B点)、点与弧面(或球面)接触(图中的C点),均与过接触点的切线(或切面)垂直。

  (g)图与(h)图属于绳状(或链条状)物体的受力方向的确定,此类物体只能承受拉力,其形变方向与该处的线状物的切线方向一致,在(g)图中重物A所受的拉力与绳伸长(即形变)方向相反;在(h)图中绳对A点的作用力方向即为A点的切线方向。

3、胡克定律: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,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(或缩短)的长度x成正比,也就是F=kx.

(四)摩擦力

1、滑动摩擦力

  (1)产生的条件:物体相互接触、接触面不光滑、接触面间有弹力、两物体有相对运动。四者缺一不可。

  (2)方向:跟接触面相切,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。

  (3)大小:

  动摩擦因素μ:与表面两个物体接触面的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。

2、静摩擦力

  (1)产生的条件:接触面粗糙且两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,两物之间有弹力。

  (2)大小: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运动趋势方向上的外力的大小。并且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,即:0<f<fmax,fmax是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。

  (3)方向:与物体接触面相切,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。

3、滚动摩擦

  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,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。

三、例题

例1、关于物体的重心,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( )

A.重心就是物体最高的一点

B.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,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

C.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,故重心一定在物体上

D.用细软线将物体悬挂起来,重心一定在悬线所在直线上

解析:

  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开关有关,故B错.D项可借助于二力平衡来解释.

答案:D

例2 一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受到了8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和2N的阻力,请画出小车受到这两个力的力的图示。

解析:

  如图所示,首先作出一段表示2N的标度,再在小车上作出向左的线段,其长度为标度的4倍,然后在小车上作出向右的线段,其长度等于标度的长度。

例3、如图所示,小车固定着一根弯成α角的曲杆,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球.试分析下列情况下,杆对球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:①小车静止;②小车以加速度α水平向右运动.

解析:

  ①接触面间的弹力方向一定垂直于接触面,但固定在杆上的物体所受的弹力其大小和方向都是可变的,其方向可能沿杆也可的合力,是“效果力”,不属于单独某一性质的力,不能重复分析.

例4、如图所示,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,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,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(但不拴接),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.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,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.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( )

A.     B.    C.      D.

解析:

  注意缓慢上提,说明整个系统处于一动态平衡过程,直至m1离开上面的弹簧.开始时,下面的弹簧被压缩,比原长短(m1+m2)g/k2,而m1刚离开上面的弹簧,下面的弹簧仍被压缩,比原长短m2g/k2,因而m2移动△x=(m1+m2)g/k2-m2g/k2=m1g/k2.

答案:C

例5、已知甲、乙两物体之间有弹力的作用,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( )

A.甲、乙两物体一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了形变

B.甲、乙物体一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形变

C.甲、乙两物体不一定直接接触但一定都发生形变

D.甲、乙两物体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形变

解析:

  弹力是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弹性形变,物体克服形变而产生的力,由此可知产生弹力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第一要有接触,第二两物体接触后要发生形变。综上所述,A选项正确。

答案:A

例6、把一重物为G的物体,用一个水平的推力F=kt(k为恒量,t为时间)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的墙上,从t=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t的变化关系是中的( )

解析:

  选物体为研究对象,按重力、弹力、摩擦力等顺序画出物体的受力情况示意图,在确认无误后分析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.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G和摩擦力Ff的作用,由于F从零开始均匀增大,所以物体整个过程的大体运动情况应该是:先加速下滑,再减速下滑,最后静止不动.在解题过程中,要掌握“先粗后细”的原则,开始一段时间Ff<G,物体加速下滑,当Ff=G时,物体速度达到最大值;之后Ff>G,物体向下做减速运动,直至速度减为零.

 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,摩擦力为动摩擦力,其大小为Ff=uF=ukt,即Ff与t成正比,是一段过原点的直线.

  当物体速度减为零之后,动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,其大小由平衡条件可知Ff=G,所以物体静止后的图线为平行于t轴的线段,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.

例7、质量为m的物体,放在质量为M的斜面体上,斜面体放在水平粗糙的地面上.m和M均处于静止状态,如图所示,当在物体m上施加一个水平力F,且F由零逐渐加大到Fm的过程中,m和M恰一直保持静止状态,在此过程中,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( )

A.斜面体对m的支持力逐渐增大

B.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

C.地面受到的压力逐渐增大

D.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由0逐渐增大到Fm

解析:

  分析m受力情况,如图所示,利用正交分解列方程

FN=Gcosθ+Fsinθ.

Ff=Fcosθ-Gsinθ.

可知F增大,FN1增大.

所以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,A项对.

选择整体为研究对象,地面受的压力不变,知D项对.

- 返回 -

 
1024*768 IE Copyright©WWW.huanggao.net☆